![]() |
【瓷艺】张清云:用锔瓷艺术缝补残缺之美 半路出家却做出不少名堂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|
|
【ciyi】2017-8-25发表: 张清云:用锔瓷艺术缝补残缺之美 半路出家却做出不少名堂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生活报8月24日讯“没有金刚钻,就别揽瓷器活”的老话,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。其实,这句谚语说得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。可究竟啥才是“锔瓷”,现在谁又会“锔瓷”呢?生活报记者告诉您,在我们报 张清云:用锔瓷艺术缝补残缺之美 半路出家却做出不少名堂作品登上大雅之堂生活报8月24日讯 “没有金刚钻,就别揽瓷器活”的老话,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。其实,这句谚语说得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。可究竟啥才是“锔瓷”,现在谁又会“锔瓷”呢?生活报记者告诉您,在我们报社里,就“藏”着这么一位手艺人,他的名字叫张清云。 作为在新闻战线工作了18年的老记者,年近六旬的老张,虽说在锔瓷这条路上是半路出家,但人家一头扎进去后,不仅不能自拔,而且还做出了不少的名堂。此次文博会上,老张就将带着他手里的十五六件锔瓷宝贝,与大家分享这民间手艺背后的精髓及魅力。 手艺源于“世家” “从小就跟爷爷锔缸、锔碗” 锔瓷,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。即把打碎的瓷器,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“锔子”,再修复起来的技术。如果要论老张和这锔瓷的渊源,那咱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。 老家在山东潍县的张清云,太爷爷就是挑着挑子,从山东一路锔锅、锔大缸来到东北的。后来,他爷爷又继承了父业。张清云说道,“过去穷,所以老百姓家里的碗啊、锅啊,坏了都舍不得扔,就找‘锢炉匠’给重新锔起来。我从小便跟着爷爷,走街串户地给邻居们锔缸、锔碗。” 但后来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变迁,这门手艺则渐渐淡出了张清云的视野。直到2013年10月,他在央视《留住手艺》节目里再次看到了“锔瓷”,才重新勾起了他重拾该手艺的决心。随后的日子里,张清云不仅把爷爷留下的早已锈迹斑斑的金刚钻找了出来,甚至为了能拥有一些称心如意的锔瓷工具,他还起早贪黑地跑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,“十几年来,我对省内80%以上的民间手艺人,都进行过专题报道,这对我研究锔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张清云说道,“比如做冰尜的、做风筝的、打铁的师傅们,在制作工具的细节上,都帮了我不少忙。” 不少爱好者慕名拜师 “计划申报‘非遗’将手艺传承下去” 经过近四年的研究与实践,如今的张清云不但掌握了古陶瓷修复技术,还学会了紫砂壶包口、包嘴技术,“最近,我又在潜心研究银饰和鎏金技术,也开始有意识的在瓷器上,增加一些诸如‘中国梦’这样的现代元素。” 为人低调的老张,在锔瓷上的成就则显得十分“高调”。2016年,在企业组织的“捐献一元钱义卖”活动中,他将自己一件锔瓷作品拍卖得来的420元,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。同年10月,在北京举行的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国当代艺术名家邮品首发式”上,他的锔瓷作品更是被收录其中。说起这事儿,老张笑言,这可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锔瓷艺术,首次登上中国邮品市场成为收藏品呢。 因为有着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,所以张清云的“锔瓷”手艺,也吸引了不少爱好者来慕名拜师。对此,老张表示,黑龙江掌握“锔瓷”这门手艺的人并不多,自己目前最大的心愿,就是申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“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锔瓷,并把这门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。” 瓷砖相关 陶瓷艺术中心 陶瓷艺术节 (【ciyi】更新:2017/8/25 3:52:29)
![]() |
![]() |
资讯中心,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,企业新闻、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。把握佛山陶瓷网,把握行业脉搏。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、资讯和联系,工厂商家价格信息,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。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。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[佛山陶瓷网] |